我学的是模拟电路方向,我的选校也基本是在这个方向上选,同时考虑学校的其他综合情况和费用要求。由于有读博的打算,我没有申请Meng一类的项目。在申请季前我也曾尝试投过一些套磁信,但由于本身水平有限,且经验缺乏,没有得到有利结果,于是干脆集中精力申请硕士项目。后续有志于在学术道路上多走几步的同学,除了要在前期多花功夫外,在申请时还请多加探索,大胆套磁直博。如果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,也不用觉得惋惜,可走的路仍然很多。在我看来,能够在本科阶段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才是最关键的。虽然我们大多都会做个SRTP,但在大二大三时我们专业课都还没学完一遍,此时要遇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是需要运气的,要遇到支持力度足够的导师也是需要运气的。因此,不妨接受各种试错的成本。申请不到直博固然意味着多花钱读硕士,但哪怕出国读硕士也不是只能选择费用高昂的美国学校。美国不同学校的费用也存在不小差别。相比而言,欧洲大陆的学校费用明显更低。下面我就我自己的选校做简要说明。
首先众所周知的是,美国不少高校在芯片专业上有很强的实力,且拥有繁荣的芯片产业。就我的申请范围内而言,Umich在数字和模拟方向都有大佬,规模也大。UCLA强在模拟(有拉扎维坐镇)。Gatech、UIUC和UT Austin的实力不必多说,其研究型硕士更偏向于跟着导师做事,读研时也比较容易拿到助教等奖学金机会。UCSD好在综合声誉,但据我理解其硬件方向专业规模和水平不如软件。从录取难度上说,UCLA难于Umich和UCSD。Gatech、UIUC和UT Austin三者的MS都比较看重科研经历,录取难度颇高,但如果是Meng就没有那么难。我申请时科研经历是一大弱项,最后的录取结果也比较符合预期。
欧洲而言,位于比利时鲁汶的IMEC在微电子领域享誉世界,KUL和TUD都与其有深入的合作。东大有不少老师来自这两所高校,如信息学院的赵涤燹、李连鸣、吴旭,电子学院的李泳佳。KUL和TUD把持IEEE学术圈话语权多年,大佬颇多,在微电子方向上的实力和名声都是足够强的,并且临近荷兰的微电子产业,具有地理优势。与之相比,ETHZ和EPFL的电路方向规模要略小些,但也有几位业界大佬坐镇,如ETHZ在数字有Luca Benini,在射频有刚从Gatech跳槽来的Hua Wang。除了这几所之外,欧洲范围内还可以考虑的学校有Lund U(强在数电)、TUE(强在模拟射频)等等。就申请门槛而言,欧洲的学校最看重的时均分(或绩点)。ETHZ和EPFL每年都会在信息学院录取几个,均分90以上就可以大胆申请。KUL和TUD的难度次之,再次是Lund U、TUE等。
NTU是在申请季最后顺手申的,虽然是授课型项目,但据说是有继续读博的机会的。另外申请者可以考虑一个NTU和TUM合作的硕士项目,名为TUM-Asia,但需注意这一项目似乎需要提前完成德国学校要求的APS审核。HKUST在电路方向是有底气的,并且有直博项目定点在我校提前招生,名为PhD-EAS。时间在大三下的四月份,需要准备的材料比较简单,但需要面试。多年前有学长成功申到,并留香港任教。先前该项目在信息学院内竞争激烈,如今院内申请人数寥寥,但录取仍然十分严格。我自知没有足够的科研经历申到直博,但试着申了下,作为申请季的一个热身,最终在面试关被刷掉。
Last updated